而且得需要一遍遍地打羊毛, 挑去里头的树叶和其他杂物, 直到它蓬松, 一般山羊毛牧民不洗的多。
洗羊毛也是去脂的过程,但羊毛得要留点皮脂在上面, 才能松软纺得起绳, 要是清洗浸泡过度再加上用胰子的话, 羊毛干净是干净了, 但硬邦邦成了羊毡, 纺不了绳。
至于绵羊毛,手感舒服, 毛发卷曲,牧民判断羊毛好不好, 则看卷数多不多,卷数越多羊毛就越好。
所以要将绵羊毛中最好的、中等和一般的挑出来,最好的做贴身的里衣。姜青禾知道镇里人穿的和湾里人里头穿的是不大相同的,好比女人要穿肚兜。
镇里女人穿一种叫主腰的,大概是拆分出来的无袖小马甲,只不过后背一体。左右两块跟对襟子似的,上头有好几根系带,将肚子到腰缠住,再把从肩膀到胸的长条贴布系上,可以避风寒,而且行动方便不勒人。
姜青禾身上穿着的就是,虽然穿着麻烦了些,但相比湾里女人穿的裹肚又暖上不少。她们穿的裹肚为了省布料,只兜住前面的,连个后背都没有,更是毫无剪裁可言,大约是剪成长条,上边两条方便挂脖子,左右各一条在后腰处绑紧,冬天便也这样过来。
镇里女人会在主腰里再穿一件衮身,也就是薄袄,较为短小,外头穿件夹袄,最后穿羊皮袄子。
姜青禾没法按照湾里人穿衣的法子来织羊毛,她们全是四季混套,为了暖和点,羊皮袄子里春夏两季的衣裳都有。
为了先织绵羊毛,她和徐祯早早起来挑了小半天,马马虎虎挑出几筐,好的织主腰和夹袄,中等的些来件衮身,最次的织羊毛裤。
最好的羊毛要干净就得洗,洗羊毛最好用热水,热到烫手也没事,但一定不能用开水去烫,轻打一遍胰子水去灰尘和藏在羊毛里的杂质,不能再洗第二遍,彻底去脂就不会再柔软。
洗后的羊毛,姜青禾在竹簸箕上垫了块布,一点点将羊毛平铺上去,晾干风干。
第二日干了的羊毛,徐祯用专门的厚毛梳,一块板上钉了很多竹针,一点点梳透,梳到羊毛似乎根根分明,才先搓成一点线,上纺车纺。
姜青禾很久后都有种恍惚感,她的纺线技术和织布居然是徐祯手把手教出来的。
徐祯正在给她调试踏板的舒适度,他蹲着说:“他们造织布机的都不愿意学,说害臊丢丑,每次都是造好了后,请织匠来试,我每天至少得看上一遍。”
“管事见我感兴趣,叫织匠来教我,上了十几遍手后,能熟练后就把织匠辞了,每次让我去试好不好织。”
“到我上手后,哪里不好使就感觉到,马上能给它换掉,”徐祯站起身拍了拍手,“你再试试织一织。”
织布其实是件很累人的活,要长久地坐在凳子上,脚踩手拉,要是没人说话还觉得特别枯燥。
可姜青禾却觉得很舒服,她织布徐祯会给她纺线,将纺好的线缠在一种形似四角凳,没有凳板的交杖上,分开缠绕用来区别经纬线。
徐祯还会给她唱关中那边的《棉花段》,“奇溜嘎嗒去轧棉,一边出的是花种,一边出的是雪片。沙木弓,牛皮弦,腚沟夹个枊芭椽……拿梃子,搬案板,搓得布绩细又圆……织布就像坐花船,织出布来平展展……做了一件大布衫…”
他唱的时候啥调子也不知道,混在纺车的骨碌碌声和织布机的嘎吱嘎吱,木头梭子来回在经纬线中穿梭而过的清脆碰撞声里,显得像是给他配了乐,那么和谐。
旁的时候姜青禾总是撑着,可眼下她可以喊累,累的时候徐祯会给捏肩,站在后头当个靠背,握着她的手一点点带织布机,织出一小段的布。
这个阳光从窗棂里跳进来的下午,她铭记了很久。
绵羊毛她接手自己纺了,可山羊毛她留给了湾里的妇人。
“婆姨你们跟之前那样搓就成了,”姜青禾支会她们,“搓好的线拿染坊去,先兑工钱哈,染好的线我教你们咋勾鞋子。”
原本还得东问西问的,可眼下这活计她们都做惯了,拎了羊毛扛肩上就走,还得跑,生怕被其他人抢了活计。
这段日子纺羊毛线只能放在晚上,外出办喜事的也早早停了,农忙时节只顾着地不顾人,姜青禾的铺子暂时歇业,地里的丰收彻底到来。
油菜成熟,甜菜开挖,相继深埋地底的番薯、土豆、芋头渐渐饱满,爬在藤架上的一串铃南瓜长得一个个圆滚滚,小巧一个,与之相反的是,姜青禾在边角地开出来种的本土大南瓜,虽然只长了十来个,可又大又黄。
她七月种下的豆角,天天浇水,肥料隔几天上一次,这会儿豆角也疯长了一大片,她不太喜欢豇豆的口感,今年没有种。
再晚些萝卜和胡萝卜可以拔了,又到了种麦子的时候。
在寸草结籽的秋天,整个春山湾都开始异常忙碌,不管是清早在雾气里扛着锄头下地干活的庄稼户,又或者是没有停歇过的骡子、牛,身上扛着收获的粮食,迈着沉重的一步步往家里赶。
情欲小说